作为深水海纳集团的研发工程师,他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惧。他以勤恳踏实的态度钻研学术,以起而行之的精神投身一线,以永不言弃的毅力做试验论证,致力于工业废水处理研究,完成成百上千次有关工业废水的研究试验,为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项目提标升级改造及其稳定达标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他就是本期奋斗者——技术研发中心研发部研发工程师张彬彬。
30岁的张彬彬来自河南开封,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便投身环保水务行业,开启了自己的研发之旅。2020年8月,张彬彬加入深水海纳集团,成为技术研发中心的研发工程师。张彬彬坦言,环保水务行业技术创新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实验室中产生的科研成果,还需要经历中间试验、放大试验、示范工程等多个环节完善,在产业中应用推广更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持续努力。
作为一名研发工程师,张彬彬不仅要在实验室改进创新新技术,还要在一线的生产环境中验证新技术的可行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张彬彬说,“相对实验室而言,一线的生产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所以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研发工程师,就必须深入第一线,用实践来检验真理,在生产一线中淬炼成钢,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的能力和水平。”
2021年7月底,张彬彬来到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简称“临湘污水处理厂”),协助公司对临湘污水处理厂进行工艺调试优化及芬顿工艺升级改造。临湘污水处理厂主要收集处理临湘工业园区内的农药化工污水,含有大量的苯环类、氮杂环类、氯代吡啶类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生物毒性很强,是典型的难处理工业污水。面对氯代吡啶类工业污水,深水海纳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摸索出更高效、可实现定向解毒的芬顿处理工艺技术,实现了污水处理稳定达标排放。张彬彬依托于公司承担的 “面向高能耗、重污染行业的绿色高效清洁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课题,系统性地开展了高盐难降解工业园区废水中氯代吡啶类为代表的氮杂环、氯代难降解有机物的芬顿催化氧化预处理技术研究。
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张彬彬首先摸清楚了上游企业的运行状况、排水水质性状参数、厂内工艺运行参数等基础数据,制定了系统的研究试验方案,全身心地投入到大量小试试验研究和中试试验验证,为临湘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调试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撑,有力支撑了污水厂的持续稳定达标排放。
由于公司总部实验室处于建设期,大量的试验仍需依托于污水处理厂内的化验室,而化验室还承担着整个厂区的水质监测工作,所以研发化验时间相对紧凑。只要化验室一空出来,张彬彬便立马把自己“泡”在里面,为了保障化验数据的准确性,经常加班进行二次化验至夜间。但这对于张彬彬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数据、实验、记录、分析,都需要静下心来。研发工作就是这样需要反复验证,但是只要你坚持,一定能有所得。”
搞研发工作需要“新思路、新概念迸发的瞬间”,更需要的是成百上千次的反复验证。张彬彬说,废水成分的复杂,时刻都会出现一些不确定的因素,甚至一个小小的工艺设备出现的问题,都会对实际运行造成很大的问题,导致当天试验偏离预期。在催化剂芬顿解毒效果及可生化改善中试试验中,AO装置出水氨氮试验数据突然出现异常,张彬彬不得不在酷热的集装箱内一一排查各项运行参数,最终发现AO外回流泵故障。由于外回流泵位置较为隐蔽,较难发现异常,导致试验数据偏离。
“理论研究就像1+1等于2,世界公认。而现场工作告诉我,1+1大于2,研发工作也是如此,不同行业碰撞、不同人员碰撞,加上成百上千次的反复验证与坚持,我们可以得到属于我们的创新。”张彬彬说道,“任何尝试都会有失败可能,做研发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的知识,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不断从失败中积累经验。当失败N次之后,我们肯定还会尝试第N+1次。”凭借这种永不言弃的坚韧和执着,张彬彬攻克了一道道试验难关,为厂区技术改造工作提出了颇具价值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改进方案。
繁重的试验任务之外,张彬彬不忘利用空余时间进行技术成果转化工作,不到两年时间里,他申请了8项专利,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因出色的研发成果而荣获深水海纳集团2021年度“优秀员工”称号。在此过程中,张彬彬不断地感受着来自团队力量的支持和公司包容开放的创新氛围。
张彬彬说,自己很庆幸当初选择了深水海纳,因为新技术的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成功率低,而深水海纳为研发团队提供着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创新开放的研发环境,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也不断包容试错。“感谢公司做我们研发人员的坚实后盾,我们才能有更多的信念与勇气,在研发之路上迎难而上、坚定前行。”